山东 王明星
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方法很多,而奖励必不可少。
小学生最容易满足,一朵“小红花”,让小姑娘心花怒放,“太漂亮了”;一块糖,让馋嘴的小男娃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一支漂亮的铅笔,让小学生的唱歌嘹亮了几个分贝。
初中生的满足难度有点大,但阶段性的奖励必不可少,一个“五好学生”年终奖,足以让学生全家人高兴一个春节,做无数个美梦;一个印有“奖”的笔记本,再注上一笔“语文单科第一名”或“数学单科第一名”,也足够让学生炫耀几个月甚至一辈子。

而高中生的满足难度就更大了。老师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小小愿望”,激发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却难为了自己。几万元普光一朝,一百元或二百元花到学生身上,效果如数个卵石投入了大海,唤不起四岁娃娃得到“一朵小红花”的惊心动魄,触动的是老师们“波澜不惊”的伤感。或源于此,一些高中老校长急了,“还是奖励的少!”于是多所高中特别是私立高中,明码标价“考上一名清华北大奖励10万元”!更有甚者,“考上一名清北生奖励100万!”老校长急了,老师急了,家长急了,但是“急了”仅仅是有势了,对广大的学生而言“急了”是他人的仿佛与己无关!学习“激情”的内驱动力仿佛也变了味,自设或他设的“诱惑”或“任务”变得“亚历山大”,仿佛十几岁的腰身挑起了百岁的重担!青年学子渐渐地走向了“心若在,梦就在”的狂歌狂舞,然骤风不止何能久远?——精神的和物质的,当下的和未来的,林林总总,罗列不清的“奖励”,产生的后果只能是唯成绩至上的简单思维和“两耳不为窗外事,一心只求高考分”的残缺教育行动。
然而,在高中教育一线的一名老教师,仍坚守着“微笑奖励”的传统,循循善诱,点点滴滴,一斧一凿的雕琢着心中的艺术精品。作业认真书写工整的,老教师赏给一朵幼稚园优秀学生才能得到的“红花”印或一个“笑脸”印,学生看了高兴了一节课;周末自查,考了第一的,老教师奖励他一粒怪味糖,说“考好了就有糖吃”,学生含着糖品了一下午,“老师这糖好怪!还有点苦!”老教师微笑着说,“不要忘了苦尽甘来!”一名学生生日到了,老教师送上一张贺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日快乐!”这个学生兴奋地一夜未眠,多年以后,他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爷爷的话!这话是那次最好的生日礼物!”学校秋季运动会上,一名学生在长跑3000米决赛中得了冠军,老教师为这名学生送上了一杯热水,“冠军!喝口水!”后来,这名学生在大学里跑出了省冠军!一名学生偶感风寒仍坚持来上学,老教师一下课便送给他一杯姜汤,“孩子,趁热喝下!”学生喝出了一身汗,竟然第二天康复了!
奖励不只局限在学校。一位退休老干部开了一间“玉石小书屋”,聚家族读书的孩子及家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场所是好友提供的,书是自己购买的,书目很多,如《道德经》《论语》《道德经》《心经》《素问》《三十六计》《史记》等。她利用节假日进行传道,孩子诵读家长跟进,为了孩子多个家庭不看电视不玩手机,节约的时间拿来读书,创设“书香家庭”。不解的叔嫂后来想通了,陪孩子一起捧起了经典。这期间奖励是少不了的,“读书表现好,成绩又优异的,奖励一块小玉石挂件!”获奖的孩子高兴地把宝贝挂在颈上,家长也高兴地走在生活工作的阳光大道上。
奖励“奖”是手段,“励”是本心,二者不能颠倒。于是,我想到了鱼饵。垂钓者把一条挣扎的小蚯蚓挂在鱼钩上,甩向小鱼儿出没的水域,不经事的小鱼儿常常上钩,大鱼儿狡猾得很,很少上钩,偶有失嘴的肥鲫,就成了垂钓者的无穷动力和乐趣。鱼饵不变,垂钓百代,代代相望,饵还是饵,鱼还是鱼,没有多大变化。享受了钓饵又能逃脱鱼钩的很多,钓饵自然成了狡猾者的奖赏。奖赏不变,诱惑不改,愿者上钩。

某位教育家曾说,“奖励的效果永远大于批评!”可见,奖励确实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粒丹药!这粒丹药,可让身心疲倦者斗志昂扬,可让心智孱弱者自信满满,可让心灰意冷者重拾生活的勇气、点燃生活的希望;但更多的是她给欢喜的灵魂以普世的佛光,她让浅笑变成开怀大笑,她让远行者行者无疆,她让登攀者“小天下”……最终,它让进步成为了一种习惯,她让成功成为了一种宿命。
然而,奖励什么?笔者认为,“奖励”的本质不能变,“励”的精神价值不能变。它应该是精神的调剂,而不是唯物的功利;奖励触发的首先是受奖赏者精神的愉悦,间接激发的是团队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她从时效性上讲是短暂的,而不是长效的。也许鉴于此,孟郊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晖普照,素面朝天,随缘随性,温暖适宜,暖心暖肺。所以,学生们都喜欢有脚的春阳,不喜欢炎炎的烈日!
编辑:秦元彬
核审:张兆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