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江门市侨媒中心采访组与《赤溪侨刊》同仁合影
中华传播通讯社广东讯:江门五邑现存的83份侨刊乡讯中,台山市《赤溪侨刊》独树一帜:她是江门五邑地区唯一反映客家风情与客侨文化的侨刊,有海外客属游子“集体家书”之美誉。近日,应《赤溪侨刊》社的邀请,我们专门驱车来到台山市赤溪镇,走进《赤溪侨刊》编辑部,采访了该刊钟日平、朱奕光、李锦基等编辑老师,了解该刊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与办刊故事。
赤溪:客属游子恋故园
赤溪镇是侨乡台山境内唯一的纯客家人聚居地。赤溪镇因山得名,境内有赤溪山。截至2020年底统计,全镇户籍人口约3.5万人,均为汉族客家人,旅居海外的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竟然高达6.5万人,侨胞数量是本地人口的两倍。赤溪籍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美洲地区,说一口标准的客家话成为海内外赤溪同宗同源的共同的“标配”。赤溪镇的海外侨胞数量为什么如此庞大?这要从晚清的“土客之争”说起:话说晚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咸丰、同治年间,江门五邑地区发生了“土客械斗”(又称“土客分声械斗”),这是操本地话的“土人”与操客家话的“客人”之间的激烈争斗,械斗从鹤山开始,逐渐蔓延至新宁县内各地。在这场长期冲突中,新宁县(今台山市)境内的客家人被迫退守至今天的赤溪半岛一带山区。客家人在械斗中损失惨重,幸存下来人口仅剩十分之一。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为平息战乱,清政府官员从中调停,下令停止进攻赤溪客人,将赤溪半岛从新宁县析出,设立赤溪厅,直属广州府管辖。至此四万余台山客家人劫后余生得以在赤溪半岛保全性命。今天的赤溪镇下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赤溪镇内均使用客家方言,镇内客家方言口音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田头、赤溪、铜鼓三个小片,但三片口音差异十分细微。赤溪客家人大多都会讲客家话、广州话、台山话、普通话四种话。
40年间曾经创办过3份侨刊
赤溪镇是著名侨乡,海外侨胞众多,他们在海外急切需要阅读、了解家乡的各类信息,这样的呼声与需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催生了民办侨刊《赤溪侨刊》。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间,赤溪镇先后诞生了3份侨刊:首先是《曹峰侨刊》:该刊于1987年9月发刊,为第二次复刊,复刊号为第1期,至2006年7月止,共发行32期。其次是《田头侨刊》:该刊于1992年7月编辑出版创刊号(第1期),至2001年8月止,共发行19期。还有就是如今还在正常运营的《赤溪侨刊》:该刊是2007年4月把《曹峰侨刊》改名为《赤溪侨刊》,沿用《曹峰侨刊》复刊号,至2025年6月,复刊后已经出版至第70期。不论《曹峰侨刊》《田头侨刊》还是《赤溪侨刊》,这三份不同历史时期的侨刊乡讯,好比一封封充满浓郁乡情的“集体家书”,从故园飞到世界各地,传播乡音慰藉乡愁凝聚乡情,深受海外游子的喜欢和好评。
钟日平:耕耘侨刊三十载
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年?他用三十年的青春岁月义无反顾投身侨务工作,投身侨刊编辑工作,赢得了海内外赤溪乡亲的赞扬,他就是《赤溪侨刊》主编钟日平。据了解,钟日平曾任赤溪镇田头中学校长,后担任赤溪当地侨刊主编,把侨刊办成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版面美观,深受读者好评和赞扬的“集体家书”。作为一名资深的基层侨刊编辑、侨务工作者,钟日平还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发动海内外乡亲为建设台山、建设赤溪作出贡献。钟日平担任《赤溪侨刊》主编期间,他和《赤溪侨刊》均在国家、省、市各类侨刊乡讯评比中屡获殊荣。钟日平荣获多项奖项,比如1995年6月被评为“全国侨刊乡讯优秀工作者”;2003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侨刊乡讯先进工作者”;2005年6月被评为“台山市优秀侨刊乡讯工作者”,并获第一届“台山市侨刊乡讯梅健行奖”;2012年3月获“广东省侨刊乡讯编辑出版工作20年荣誉奖”;2014年、2016年分别获台山市侨刊乡讯第五、六届“梅健行奖”优秀编辑二等奖;2018年11月获台山市第七届“梅健行奖”优秀编辑一等奖;2023年获台山市第八届“梅健行奖”优秀编辑二等奖等等。从事侨刊工作30年来,钟日平还不遗余力推广赤溪客家历史文化。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钟日平先后担任过当地的《曹峰侨刊》《田头侨刊》《赤溪侨刊》的主编,这些侨刊旨在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宣传家乡社会经济新发展、新变化、新面貌,倡导世界各地赤溪客籍乡亲加强学习、整理、研究赤溪客家文化,探索赤溪客家文化弘扬发展途径,探索研究赤溪客家文化如何为赤溪、台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弘扬海内外赤溪客家正能量和宣传家乡赤溪、台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加强与各地客家文化研究社团的交流沟通。多年来,钟日平和《赤溪侨刊》还深入参与有小“世客会”之称的世界赤溪客属恳亲大会的筹办。(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张东梅/摄影报道)

图为《赤溪侨刊》复刊第70期封面

图为参与编辑侨刊工作长达30年的老干部钟日平老师(右)
来源:江门市侨媒中心
编审:张兆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