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播通讯社北京讯:1985年的不眠之夜:一位老人与 “ 中国农民大学” 的题词传奇1985年8月31日,北京中南海的夜灯早已熄灭,但一位老人的书房却亮如白昼。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正伏案挥毫,反复书写“中国农民大学”六个大字。墨香氤氲中,他时而凝神沉思,时而提笔疾书,直到凌晨时分,才终于选定一幅最满意的作品。

缘起:一场关于一所农民的学校的调查
故事要从半年前说起。1985年初,胡耀邦同志听闻中国农民大学即将成立的消息,这位始终心系三农的老革命家,立即安排专人展开调查。他特别叮嘱: “要搞清楚这所学校是不是真的在搞三农教育,是不是真心为农民服务。 ”
调查结果令人欣慰。中国农民大学作为国内第一所专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高等学府,其办学宗旨与胡耀邦同志的三农理念高度契合。学校不仅开设了农业技术、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还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 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实践。
得知调查结果后,胡耀邦同志深受感动。1985年8月31日深夜,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起身挥毫泼墨,为这所新兴的学校题写校名。
题字:反复斟酌的六个大字
“ 中国农民大学” ,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凝聚着胡耀邦同志对三农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据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回忆,胡耀邦同志共写了多幅作品,每一幅都反复斟酌,力求完美。字要写得苍劲有力,既要体现学校的权威性,又要表达对农民的尊重。胡耀邦同志最终选定的这幅作品,六个大字刚劲挺拔,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蕴含着现代教育的气息。
嘱托:低调务实的题词传递
题词完成后,胡耀邦同志特别叮嘱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 “把这幅题词送去,不要发消息,不要登报宣扬。 ”
秘书局立即行动,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到了中国农民大学当时的办公室主任。这位主任骑着二八自行车,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南海,取回了这幅珍贵的题词。
传承:题字背后的精神力量
题词取回后,中国农民大学立即组织装裱,并将其悬挂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 自此,这幅题词不仅成为学校的标志,更成为全体师生传承胡耀邦同志三农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农民大学第一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动情地说: “胡耀邦同志的题词,不仅是对我们学校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全体师生的鞭策。我们要牢记嘱托,把三农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影响:题词背后的三农情怀
胡耀邦同志一生心系群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他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农民大学的发展。学校将胡耀邦同志的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坚持 “面向农村、服务农民” 的宗旨,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三农工作者。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民大学(现已改名为中国农民研修学院)继续发扬胡耀邦同志的精神,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回望1985年那个不眠之夜,胡耀邦同志的题词不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它见证了一位老革命家对三农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也见证了中国农民大学四十年来在三农教育领域的坚守与创新。如今,这幅题词依然悬挂在中国农民大学校内,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初心、使命与传承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三农工作者继续前行,让胡耀邦同志的精神在三农领域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来源:中国农民研修学院
编审:张兆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