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山
在书画艺术界,风格和成就通常是名家大师立足的基石。可在“世界风筝都”山东潍坊,87岁的贺惠邦,这位被誉为“中国弘扬毛体书法第一人”的老先生,却以超越单一艺术的实践,打破了人们对名家大师的固有认知。他不只是深耕书法的艺术家,更是扎根教育、党政干部、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承的践行者。他用人生各阶段践行的"十个一",一步步往前走,从认真讲好“一堂课”,到坚持写好“一幅字”,从潜心编好“一本书”,到用心建好"一座馆”,以“一”为基础,以“十”为格局,步步为营,筑牢人生根基,谱写岀人生辉煌篇章。
到现在,网上和媒体为他写的诗歌超过300首、文章近400篇,抖音这些平台更是把他的故事传到了五湖四海。为他撰文赋诗的人,跨越国籍、肤色和语言;宣传他的主体,既有国家级的主流媒体、国外的新闻机构,也有各级各类的新媒体;为之题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名人名流约120余人;写他的人里,涵盖驰骋疆场的将军,身居要职的官员、退下来的老领导及在职的干部,还有资深媒体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工厂里的工人,甚至还有普通农民。他虽然在书法界没有令人生威的头衔,可手里的宣传资源、影响力和号召力及知名度,让不少圈里名家大师都羡慕不已。为啥这位从地级市走出来的老人,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答案就藏在他“以"一"向"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人生轨迹里。
1. 一堂堂优质课,育出数千桃李
1958年,2 0岁的贺惠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四年的扎实努力,毕业后被分配到潍坊的高密中学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刚登上讲台时,他就抱着“把书教好、把人育好”的想法。他琢磨教学特别用心,备课细到每个知识点,讲课又生动又好懂,带的班级在高密县的会考中,成绩年年都名列榜首,他自己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他的课不只讲课本知识,还常跟学生说做人的道理。他还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了"教学过程中的辩证法"一文,受到一致好评。从教的那几年,数千学生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一堂堂课”的坚守,化作数千桃李的芬芳。
2. 一天天创新干,铸就工作标杆
因为教学成绩好,加上贺惠邦的文字水平棒,后来他被调到中共高密县委办公室任副主任、主任,再后来又被调到潍坊市委办公室,任市委副秘书长,主持市委研究室工作,并兼任市委机要局局长。一上任,他便带领研究室人员深入各县区、工厂学校街道,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掌握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写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市委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单位年年被评为先进;他自己也年年被山东省委研究室评为“全省调查研究工作先进个人”,应邀到全省研究室人员培训班授课传授经验。1993年,他又被调到潍坊市市直机关党工委任书记,从此,他凭着“要做好、要创新、要实干”的劲头迅速打开局面,把原本平静的机关党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开创了工作新局面。他被评为“潍坊市技术拔尖人才”、“中华创业功臣”,享受政府津贴等待遇及荣誉。“一天天”的创新实干,树起了行业"标杆"。
3. 一部部理论专著,填补行业空白
在理论研究领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晓音曾在文章里写道:“他虽非专门理论工作者,可写的理论专著却叫响全国,全国人都学"。贺惠邦编著、参与编写的书有50多部,不光数量多,影响力大,不少书都是行业里的标杆:《党风与世界观》拿了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还被中纪委推荐为全国整党学习的材料,号召全国党员学习;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信息概论》,是全国第一本讲信息的专著,直接被当成国务院“三论”培训班的教材,对在全国普及信息知识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这是很少见的。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改革开放》、《信息与调研概论》这4本书,还正好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知识空白。“一部部”书的沉淀,让他在理论界"叫响全国"。
4. 一曲曲二胡音,滋养书法灵感
拉二胡这件事,贺惠邦坚持了70多年,是他人生里既温柔又有力量的一段经历。工作之余、茶余饭后,他总爱自拉自唱会二胡,琴声有时候悠扬婉转,有时候激昂有力,不光同事们、邻居们听着高兴,更能帮他在忙工作、毛体书法创作的间隙,借着琴声沉下心来、揣磨人生。就像老话说的“琴棋书画本是相通的”,二胡的节奏变化和毛体书法的气韵流动能互相滋养,成了他书法创作时独特的灵感来源。有人写诗夸他:“一曲胡音诉衷肠,半生岁月韵中藏。墨香琴意相辉映,毛体传承绽华光”。“一曲曲”琴声,化作书法创作的灵感和“养分”。
5. 一幅幅毛体字,书写极致传承
1963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挥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贺惠邦就下定决心,拿起手中的笔,从临摩毛主席的题词开始,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饱经一次次风霜雪雨,从一点一横、一撇一捺这些基本功练起,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毅力,历经6 2年的艰辛磨砺,反复琢磨毛泽东书法那种大气磅礴、舒展自然的技法,既守住了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对当下时代的理解,写出来的毛体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在艺术上形成的"求美、求奇、求活、求意"的创新理念。每一笔都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形似神更似,每一幅都藏着感情,每一幅都有80多年人生的沉淀,都有看透世事的豁达,更有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真心和无限热爱,被圈里人夸“把毛体书法写到了极致”。所以其书法作品被中央有关部门推荐为国礼使用,并受到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并被济南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等特聘为客座教授,应邀到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作专题报告。
梅花香自苦寒来。贺惠邦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把毛体书法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手握国家版权局"书法版权保护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礼书画评审委员会授予的"国礼书法证书"的底气,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把"国礼"献给我们的党,献给时任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献礼。
为了纪念"敬爱的毛主席诞辰 120周年",他便花了五年时间,在毛泽东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支持下,先后把毛主席诗词和有关资料搜集整理好,再用毛体把毛主席诗词和有关题词都写下来,由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和毛主席身边的卫士、中央警卫局原办公室主任赵延河担任编委会主任,编成《贺惠邦手书毛泽东楹联题词》上下两本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15年作为文献出版。《红旗》出版社还出版了《贺惠邦毛体书法艺术》一书。足以见得其重大的影响力,这是记录毛泽东一生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伟大史诗;这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壮大的伟大史诗;更是一个开创中国文化先列的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文化创举。他凭这"一幅幅"的精品力作,提高了中国书坛的政治影响力。
6. 一项项重磅奖,闪耀中国书坛
62年的冬去春来,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贺惠邦用艰辛付出,收获累累果实。创下了两项世界基尼斯纪录(含装裱)。他不是运动员,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精心设计策划,为奥运会做了件让国人都佩服的特别贡献: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居然创下了两项世界基尼斯纪录,还拿了三个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个用毛体书写历史长卷的书法家、世界上最长的奥运书法长卷、世界奥运史上第一次发行中国书法奥运邮票。经国家邮政总公司批准,先后给他发行了六套被称为“国家名片”的书法邮票。每一项荣誉,都是中国书坛对他的高度认可。这“一项项”奖项,让他点亮了中国书法界的"星光"。
7. 一次次国内外展,震惊业界同仁
贺惠邦的毛体书法早就走出了潍坊,本世纪初,他便在北京设立了创作室,站上了全国和国际的大舞台。他举办的国内外展览里,有五场重点展览特别倍受关注。
一是 本世纪初,他把15800字的《论语》用毛体写成书法长卷,装裱后分成6个小卷,每卷50米,总共300米在全国巡展。先在潍坊展出。之后又去曲阜、西藏、香港展出,最后无偿捐给西藏永久保存。他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付出的这份心意,会一直被铭记。
二是2000年底,他在海军后勤部举办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7周年贺惠邦拥军毛体书法展”,这是在北京最早的大型毛体书法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海军报等国内主流媒体都争相报道。
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还专门邀请他,在端门大殿举办了个人毛体书法展,在首都引起了特别大的反响。
四是2004年11月,他受邀去日本举办毛体书法展,特别成功。日本《读卖新闻》、美国《远东时报》、菲律宾《商报》等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关注。
五是2015年6月,他的作品被送到联合国总部展览,还拿了“中华文化突出贡献奖特别金奖”,被中华文化交流大会组委会授予“联合国中华文化传播大使”称号。同时,贺惠邦还接受了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专访,被授予“中国中央艺术交流形象大使”称号。美国、日本、新加坡的书法名家和理论家,像刘耀中、高木梢月、史英这些文化名人,也多次来中国拜访他,随后还举办了贺惠邦毛体书法作品研讨会,贺惠邦被聘为菲律宾世界艺术大学荣誉校长及书法研究员,世界书法大学名誉董事长,世界艺术大学校长施素月称赞贺惠邦书法为"超世极品",表示要永久收藏。
贺惠邦的毛体书法已经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少外国朋友都说“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这些展览不光让更多人喜欢上毛体书法,还搭建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一次次”的中外展览,让中国书法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耀眼光芒”。
8. 一篇篇红色文章,圈粉百万网友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举国上下都用各种形式热烈庆祝。在潍坊,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人,却用自己特别的方式给党送了份独特“礼物”:以“中国弘扬毛体书法第一人”贺惠邦命名的“贺惠邦毛体书法讲堂”公众号,当天在北京一起上线了。
时间过得好快,这四年里,贺惠邦亲自策划、亲自讲课、亲自审核内容,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用心,让这个公众号在全国数千家新媒体中脱颖而出,并做大做强。
四年春夏秋冬,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毛体书法讲堂”公众号就靠书法这份“吸引力”,搭建起了弘扬和传承的桥梁,这里不只是学毛体书法的好地方,更是传播红色文化的好平台:
写的一篇篇教学文章,和他亲自编撰出版的《毛体书法讲堂》专著,把毛体书法的笔法技巧、结构特点,还有书法创作时该有的感情和精神都讲得明白易懂,让好多喜欢毛体的人都能感受到伟人书法的独特魅力。
还有很多讲红色文化的文章,把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崇高精神娓娓道来,带着读者回顾历史,感受信仰的力量。
讲家风家训的文章也占了不少篇幅,他写的好多篇关于贺氏家族家风的文章,满是智慧和温情,从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努力这些方面,跟大家说家风传承有多重要。这些文章不光对贺家后人有教育意义,也给其他家庭提供了学习的例子,让更多人知道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四年下来,公众号总共发表了260多篇毛体书法知识讲座和相关文章,每篇都感人至深,激发斗志,鼓舞人心,提振士气。它就像一盏明灯,越来越亮,照亮人们追寻红色文化的路;它又像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得以赓续传承。
步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贺惠邦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潮流,今年7月1日公众号满4周年的时候,粉丝已经超过一百万,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和千千万万的忠实读者参与到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去,已成了网友汲取精神力量、感受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一篇篇”文章,汇聚成为红色传承的“暖流”。
9. 一座座艺术馆,点亮传承之光
为让红色文化落地生根发芽,继而开花结果,贺惠邦凭着一股热情和责任感,先是向社会无偿捐赠了5000多幅毛体书法精品的同时,又在山东省的高密市、莱阳市、潍坊市峡山区、济南大学等地筹建了七座艺术馆。这七座艺术馆就像七颗亮闪闪的星星,照亮了艺术传承和红色文化弘扬的路:
高密是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这里建艺术馆,就像播下一颗种子,在他第二故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既让家乡人更爱艺术,也让在外的游子有了寄托乡愁的地方。
莱阳市是贺惠邦的故乡,莱阳文昌中学的艺术馆就像一座桥,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想法连起来,发掘本地的艺术人才,给莱阳的文化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莱阳市河洛镇的“红色艺术馆”(也是贺惠邦红色书法创作基地),建在贺惠邦的老家贺家沟村,2019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那天开馆,给当地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搭建的重要平台。
而在济南大学,艺术馆的意义更不一般。它给学生们打开了艺术大门,成了校园文化里的重要地标。在这里,贺惠邦把自己的艺术想法和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鼓励他们探索艺术的真谛。
如今,这七座艺术馆都成了传播红色文化的地方。贺惠邦用艺术当载体,把红色基因融进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展览、每一场讲座里。那些写革命历史的好作品、藏着红色情感的书法,在艺术馆里展示着,让前来参观的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现在,七座以毛体书法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艺术馆里,不光摆放着他的书法作品,还珍藏着珍贵的红色史料。这些艺术馆成了当地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参观学习。“一座座”场馆,让红色传承的光芒“照亮人心”。
10. 一年年正能量,树立时代榜样
从1962年参加工作以来,不论是在职工作还是退休后,63年的峥嵘岁月,贺惠邦在他人生的舞台上,不管是在中国"书坛、政坛,还是在理论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的路上,一直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他用"一堂堂教学课、一天天实干、一部部著作、一首首曲子、一幅幅作品、一项项大奖、一次次展览、一篇篇文章、一座座场馆、一年年正能量”传递着温暖与力量,他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依旧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每天就像上满弦的钟表,永不停歇。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小区时,他拉的一曲曲悠扬动听乐曲就在和谐幸福的家园上空飘荡;吃罢早、午饭,他又砚好墨、铺好纸,一幅幅磅磗大气的毛体书法很快就写好了;晚饭过后,他又拿起笔,一篇篇红色文章一气呵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始终用坚定的信念,坚守的初心,坚持的力量,在"一年年"的岁月里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他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他的故事和精神,引起了中共中央党政军领导、好多名人的关注。有一百多位名人为他题词、写文章、赋诗;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都报道过他;中国通讯社、中国早报、央媒头条,还有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今日头条等全国数十家新媒体也争先报道;就连美国《远东时报》、日本《读卖新闻》、菲律宾《国际商报》这些国外的重要媒体,也专门开设版面介绍贺惠邦先生的事迹和他的书法。他的个人传记还先后被收录进《中华创业功臣》、《影响中国100位艺大家》、《中国书画领军人物》、《中国书画艺术新流派代表人物》、《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2013感动世界年度人物》这些书里。
从“一堂课”到“十项全能”,贺惠邦以“一”为起点,用六十多年的拼搏实干和创新创造,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一”都做到极致,终收获“十全十美”的人生宝贵财富和成为人生大赢家。他不仅是正能量榜样,更当之无愧的跻身于“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让这位从潍坊走出来的87岁老人的中国文化故事,在国内外舞台上闪闪发亮,熠熠生辉。
(王美山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辛寨街道聂家庄村人,潍坊市潍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兼潍坊市潍城区电视宣传中心原主任)
编审:张兆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