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播通讯社山东讯(记者 王海涛 通讯员 鲁新喜/图)在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展演的舞台上,由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师生原创的心理情景剧《灯舞心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灯为载体,搭建了非遗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桥梁。这部作品不仅以艺术创新破解非遗传承的“时代之问”,更以文化自觉叩响年轻一代的心灵之门,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认可,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
非遗瑰宝:人灯舞的前世今生
人灯舞作为发轫于商周傩祭的鲁南民间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粗犷神秘的艺术品格。表演者肩扛条凳如擎日月,瓦罐烛火摇曳生辉,布袍翻飞间演绎着“颠如浪、颤如簧、行如云、停如墙”的原始律动,既承载着驱邪纳福的精神信仰,更凝结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文化基因。这项被誉作“活化石”的非遗瑰宝,在张久硕等传承世家的坚守中绵延至今。自幼浸润在爷爷“肩挑日月,步踏星斗”祖训中的他,用二十载春秋诠释着人灯合一的境界。《灯舞心承》的创作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时代症结,以心理情景剧为棱镜,历经十月精心打磨,将非遗存续的焦虑转化为直抵人心的艺术表达。
心灯映像:戏剧探索中的文化觉醒
该剧独创性地构建起“非遗传承—心理成长”的双重叙事体系。主角小明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身份焦虑,映射着当代青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碰撞中的普遍困惑。当红面人灯(超我)与绿面人灯(本我)在戏剧替身技术中展开灵魂对话,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角色分裂的痛苦挣扎,更是整个民族在文化传承中的集体潜意识投射。荣格心理学理论巧妙融入剧情推进:爷爷“肩挑日月”的教诲化作原型意象,父亲严苛要求引发认知冲突,最终在集体记忆的唤醒中完成自我重构。这种将戏剧治疗与非遗活化相结合的尝试,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文化浸润的新路径。
薪火相传:非遗活化中的教育使命
《灯舞心承》的创排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师生团队深入非遗故乡研习技艺,在瓦罐窑火与古朴舞步中触摸文明基因,构建起“双向滋养”的教育范式:既以青春创意激活非遗生命力,又将文化根脉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当张久硕道出“非遗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心跳”,实则传递着文明火种代际传递的深切期许。正如评委所言:“这部剧让非遗保护从博物馆走进心房,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青年方案。”
《灯舞心承》的突破性实践,为非遗活化开辟了创新路径。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将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活态传承+青春赋能”的非遗保护新模式。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印证着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共生可能,更彰显着文化自信的青春力量。以高校为支点、青年为主力的文化传承体系正在形成,既点亮非遗存续的希望之光,更为年轻一代照亮通向文化自觉的心灵之路。
编审:张兆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