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播通讯社山东讯(王海涛 通讯员 马天伟)十年光阴,她以乡村为纸,以爱心为墨,书写着教育的温情篇章。市中区税郭镇中心小学的孙磊老师,用坚守与热爱,为乡村孩子们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税郭镇作为乡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这些孩子内心孤独,极度渴望关爱。孙磊老师初到学校,便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现状。她明白,教育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填补孩子们情感的空白。
班上有一个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性格内向寡言,作业也总是拖拉。孙老师观察到他对绘画兴趣浓厚,于是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还利用午休时间陪他练习。同时,她主动联系孩子的父母,建议增加通话频率,让亲情不再缺席。渐渐地,孩子眼中的怯懦被自信的笑容取代。
她发起“一对一帮扶”活动,让性格开朗的学生与留守孩子结对互助。课余时间,她带领孩子们开辟小农场、举办田园知识分享会,让集体的温暖驱散孤独。为了关注孩子的情感表达,她鼓励孩子们写“亲情日记”记录生活,并定期发给父母;为内向的孩子开设“情绪树洞”。孩子们脸上日益增多的笑容,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是填补亲情缺失,而对特殊家庭儿童的守护则是重塑心灵家园。孙磊老师始终铭记陶行知老先生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因缺乏关爱而变得叛逆,甚至出现偷窃、逃学等行为。孙老师没有严厉斥责,而是通过一次次谈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对爱的渴望。她精心策划了一场温馨的生日会,当孩子看到黑板上的“生日快乐”和同学们的礼物时,喜极而泣。她多次与孩子的母亲沟通,引导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还求助心理老师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她的努力下,孩子逐渐融入集体,学业取得进步,行为也日益规范,成长为积极向上的少年。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但许多家长因忙于生计,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推动家校共育,孙磊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她引入“家长课堂”项目,利用线上教育专家的文章、视频等途径,为家长提供教育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分享,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她坚持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组织家长会,分享培养学习习惯、与孩子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创建“孩子成长助力群”,分享学生动态,及时反馈情况。在她的努力下,家长从家校共育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
十年来,孙磊老师用行动诠释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孩子们在她的培育下,纷纷找到自己的优势,在各自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孙老师也收获颇丰:多次荣获税郭镇“优秀教师”“十佳班主任”等称号;所带班级先后被评为市中区“红领巾奖章”二星章大队、“枣庄市优秀班集体”;2023年,她入选市中区“1551”工程,不断精进教育理念;2024年,参加山东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并荣获二等奖……
孙磊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要用心浇灌,终会绽放独特的光彩。”她的故事,是师德最美的注脚,更是乡村教育生生不息的希望。她用自己的坚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教育的温度与力量,让乡村的孩子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编审:张兆伟
评论